时间:2025-09-03 作者:游乐小编
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要吐槽车企那些令人迷惑的营销操作了。
但这些车企的市场部门总能变着法子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边界,特别是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各种骚操作更是层出不穷。
当风阻系数、碰撞测试、续航表现、智能驾驶这些常规项目都被玩烂之后,作为最能直观反映市场接受度的订单量,现在也沦为了车企营销套路的一部分,失去了原本的参考价值。
事情的起因是资深汽车媒体人吴佩最近在微博上爆料:某款新车宣称的"小订破万"成绩,其实早在上市前几个月就内定了,发布时的数字就是为了给高层看个热闹。
这里所谓的小订,指的是消费者在购车前支付的2-5千元意向金,可以随时退还。但他的爆料直接点破了车企可能存在的"刷单"行为。
这不禁让人怀疑:难道最近那些新车发布后铺天盖地的傲人订单数据,都藏着水分?
实话实说,就订单量这个指标而言,它已经成了一个完全的黑箱数据。真实性如何,全凭车企的自觉。
实际上,车企在销量上做文章并非新鲜事。在燃油车时代,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向4S店压货。车企会给经销商设定年度目标,达标就有丰厚返利,否则一分钱都拿不到。
这种方式更像是强力促销,车子确实卖到了终端市场,虽说会产生经销商资金压力等问题,但还算不上数据造假。
转折出现在2024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取消后。有些车企想出了个歪招:在补贴结束前抓紧生产,先把车过户到员工或供应商名下,等真有消费者想买时再过户回来。
这种做法直接催生出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现象:销量报表光鲜亮丽,但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里程几乎为零的"新车"。
这种提前消费未来销量的做法,直接影响市场判断。更糟的是,这种恶性价格竞争最终都会反映在产品品质上,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生态。
正因为问题严重,商务部前段时间专门开会研究了整治措施。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车企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更"灵活"的小订大定数据。
据业内人士透露,有为数不少的订单来自车企及其供应链体系内部。有的公关公司需要为主机厂完成一定数量的下单任务才能结清款项;有的供应商员工被要求在发布会后"自愿"下订;甚至有企业内部全员下单的情况。
这样的操作模式很容易造成订单数据的恶性膨胀,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数字竞赛。
讽刺的是,这种做法受害最大的反而是那些真正畅销的车型。因为它们真实的订单量,可能还比不上别人掺水的数据亮眼。
识别这些水分其实不难:一看车企敢不敢公布退订率和交车转化率;二看订单数字与实际交车量的匹配度。
说到底,在这场营销竞赛中,订单量已经不再是销售指标,而是变成了影响市场预期的工具。
我当然不是说所有车企都在玩这套把戏。市场上确实存在凭借真实产品力获得认可的现象级新车。
但我想提醒车企的是:营销终究是锦上添花的东西。产品足够优秀,不搞这些花活照样有人买单;反之,再漂亮的数字都撑不起市场的检验。
如果一个车企连真实的订单数据都不敢公布,那它的产品又能好到哪去呢?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