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9 作者:游乐小编
当具身智能赛道的“百亿估值俱乐部”成员持续扩容,既有智元、宇树这样的先行者站稳脚跟,也有更多新玩家摩拳擦掌试图挤入赛道核心区。这场产业竞赛的焦点,已从“如何叩开百亿大门”转向“百亿之后如何扎根生长”。
造富还得看具身智能。
当其他赛道花费数年在白热化竞争者突出重围,甚至用连续盈利的成绩单,才能换来百亿估值俱乐部门槛时,具身智能只是轻描淡写回复了一句话:百亿估值只是入局门槛。
智元机器人估值达150亿;宇树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达120亿,据称上市后有望达到500亿。
宇树和智元均尚未交出成绩单。又年轻又模糊的业绩,谁都不敢相信这是百亿估值的企业,但偏偏在具身智能概念中能讲得通所有逻辑。
而这种造富能力也不免引起争议,有关“泡沫”的口水战从未停歇。诚然,在商业模式仍在探索中的背景下,短期内迅速膨胀很难让人分辨,内在疯长的究竟是真本领还是真泡沫。甚至让大部分人坚定认为,眼前的繁华都是逐利资本造就的泡沫盛宴。
但果真如此吗?
我们将视角放大,从全球范围来看,Figure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已达390亿美元,相当于近23家宇树科技,相比来看国内具身智能公司,别说泡沫了,甚至还有点保守。也难怪不少国内从业人员曾在谈及泡沫争议时笑着说,还远远没到泡沫阶段。
卓益得创始人李青都也曾表示,从估值角度上来说,人形机器人企业仅估值100亿-200亿,行业还远没到“泡沫化”阶段。
从商业逻辑来看,具身智能属于典型的“十年后的产业”,现在所有动作只是“地基”,因此不能按照现有资产来衡量估值的客观与否。倘若仅用“地基”的价值来评判未来高楼大厦的估值,显然不合乎商业逻辑。
无论是估值暴涨还是资本火热的情绪,现在的“看不懂”,都只是未来的“有迹可循”。百亿估值才不是 “资本游戏的数字”,而是支撑产业向 “十年后万亿市场” 迈进的基石。相比探讨当下是否存在泡沫,不如细究企业拿什么撑起百亿估值。这即是现在亟需的答案,也是未来发展的奠基石。
智元、宇树百亿估值俱乐部玩家,有着标签鲜明特点各异的属性。
先看看智元,智元基本的属性可以总结为“生态打法”,很多业内人士评价智元的风格为“不像初创企业的作风”。毕竟初创企业向来习惯于“单点突破”,靠略带优势的长板带动融资规模扩大,再逐步补齐短板。但智元仿佛开局就没有短板。
具身智能的核心要素:足够多且高质量的数据集、硬件性能较强且产品矩阵丰富的本体条线、更聪明能理解物理世界的大脑。上述三点,智元早已收入囊中。
2024年末,智元就已开源百万真机数据集AgiBot World,今年,智元又发布了具身智能一站式开发平台Genie Studio,具备“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评测、模型推理”四大核心模块。简单来说,在数据集层面,智元不仅具备高质量真机数据集为“鱼”,还掌握了数据采集到部署的“渔”。
本体侧,智元机器人已经形成三大产品系列,远征系列、精灵系列、灵犀系列。三大产品线正好对应着目前具身智能最佳落地场景:教育、商用、工业。通过各自适配的方式撬动产品落地。
图片来源:智元机器人
大脑侧,智元即具备启元通用具身大模型,还推出了世界模型GenieEnvisioner。此外,智元还发布了操作系统灵渠OS。
除了产业内的核心痛点外,智元还伸出了多条触手,如合作伙伴计划、投资上下游企业、收购上市公司等。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做完了一整条产业链的布局,这或许就是智元的核心资产,也是支撑其150亿估值的关键所在。
相比之下,宇树科技的特点更加聚焦,专注于硬件优势侧。这一点和其创始人王兴兴的基因有关,靠着2万块手搓机器狗走红,王兴兴对硬件性能的把控和对成本的极致压榨,才有了今天不断秀技能击破行业地板价的宇树科技。
在硬件优势侧,宇树科技的最大亮点,并不在于其硬件的耀眼参数,而是几乎100%全自研的产业链绝对话语权。
在一条成熟产业链中,硬件全自研已经为企业积累了成本优势和议价权,更何况具身智能的上游毫无标准,大部分友商仍困在良品率不理想,反复退货的困境中,相比之下,宇树科技的自研不单单是成本优势,而是大规模交付优势,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短期账面提振。这或许,就是宇树科技连续多年盈利的秘诀之一。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放长远来看,当上游毫无标准,宇树又凭借自研大规模交付时,标志着,宇树有望掌握产业链中硬件标准的话语权,这带来的不再只是账面回报,而是生态定位。
除二者外,还有在百亿估值门口颇具发展潜力的银河通用。
银河通用的特点也有很多标签,但最亮眼的无疑是能落地的生产力价值。
基于银河通用自研大模型和本体灵活性的支撑,银河通用的轮式人形机器人Galbot不仅具备强大的泛化性,还展现出了“能力涌现”。在面对人为干扰时,也能及时调整“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实时给予反馈。这使得Galbot在真实应用中能做到,场景所要求的提质增效。
从各大展会上的无人药店、无人零售店、模拟工厂环境,到现实生活中的银河太空舱和展会的“小卖铺”,Galbot已经从零售场景的应用过渡到了工厂应用,该应用也不再只是展会上的“打卡点”,而是身边真正能购买、感受具身智能生产力的零售店。
据具身研习社了解,在WRC展会外缘,Galbot当售货员的摊位一天营业额已超3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银河通用打造的不仅仅是“单个生产力”,而是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其银河太空舱由银河通用Galbot机器人承担零售店员职能,支持购买接待、点单支付、商品拿取、当面交付、多语音交互引客。最小仅需9㎡运营空间,灵活适配街区、商圈、景区、交通枢纽等场景,支持太空舱单独建设和传统店改造,预估最快在15天内交付。
图片来源:银河通用
以具身智能的基础能力为基座,延伸出更成熟的商业模式,银河通用探索出独特的商业价值,而这份价值或许仅仅只是未来生产生活范式跃迁的一隅。
由此可见,智元、宇树、银河通用,三家手里都有“真本事”,各自的核心资产在无声诉说着估值的合理性。
当具身智能赛道的“百亿估值俱乐部”成员持续扩容,既有智元、宇树这样的先行者站稳脚跟,也有更多新玩家摩拳擦掌试图挤入赛道核心区。这场产业竞赛的焦点,已从“如何叩开百亿大门”转向“百亿之后如何扎根生长”。
而无论是俱乐部内的老玩家要守住估值基本盘,还是新玩家想借此实现弯道超车,都绕不开两大核心课题,这既是老玩家的增长路径,更是新玩家的破局之道。
其一:重点场景深耕
聚焦1-2个高价值赛道集中发力,比如在工业场景中针对精密装配、危险作业等痛点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用可量化的效率提升数据替代“技术覆盖广”的泛化叙事,让技术优势真正转化为商业营收。
其二:将量产转化为标准优势。
当前,具身智能已经进入订单和交付起飞的状态,动辄破亿的订单下,需进一步深化行业硬件标准。目前,业内常因上游部件规格不统一、良品率不稳定,陷入“反复调试、频繁退货” 的困境;新玩家即便研发出原型机,也会因“找不到适配的标准化部件”而难以量产,最终卡在“实验室技术”到“市场产品”的最后一公里。这并非需要本体企业的自身努力,而是上下游的深度耦合。唯有标准化的硬件才能带动交付质量提高,进而摊薄成本。
对新玩家而言,若想在百亿赛道分一杯羹,绝不能走“全面对标”的老路,反而应抓住老玩家尚未吃透的细分场景,用“单点极致突破”建立差异化优势。这种“小场景做出大价值”的路径,能让新玩家绕开与老玩家的正面竞争,以更低成本叩响百亿估值的门槛。
此外,新玩家主动拥抱并参与标准化建设,是快速实现量产、降低成本的捷径。能避免因“非标准部件”导致的交付风险。
本质上,百亿估值不是产业的“终点线”,而是“淘汰赛”的起点。无论是老玩家要守住江山,还是新玩家要实现破局,最终都要回归“为产业创造可量化价值”的核心。
只有当机器人能真正替代人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率,当具身智能从“展会打卡品”变成“企业刚需品”,百亿估值才会从“资本的预期”变为“产业的共识”,而这,正是所有具身智能企业下半场必须交出的答卷。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