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巴伦精选:电力碳达峰需多措并举,风光储不足支撑

时间:2025-09-17    作者:游乐小编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是主阵地,电力行业是关键突破口。"自2020年"双碳"战略启动以来,这一理念已成为电力行业和碳减排领域的普遍共识。

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的2025年,我国降碳进程仍面临多重考验。即将到来的"十五五"不仅是碳达峰的关键窗口期,更是碳中和的重要攻坚阶段。在此背景下,电力行业碳排放何时见顶、能源转型如何深入推进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虽然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实际发电量增速却略显不足。与此同时,风电、光伏、储能、电动车等新兴行业相继进入激烈竞争阶段,业界对这些产业的实际成效与发展前景也存在不同看法。

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项目集中投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碳达峰进程?从经济效益角度考量又是否可行?

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要实现电力领域碳达峰,风电、光伏及储能等新能源技术固然不可或缺,但问题的症结并不仅限于此。

2025年实现达峰的必备条件

9月9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发布《"十五五"期间煤电转型路径与多元机制研究》报告。研究显示,当电能替代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的供应能力时,过剩需求往往需要依赖煤电或其他化石能源机组来弥补,这直接推动了煤电产能和装机的扩张,进而延缓了非化石能源发电从增量替代转向存量替代的进程。

换言之,近年来饱受争议的"煤电复苏"现象,某种程度上正是"电气化"进程过快所致。

报告数据显示,2016-2024年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量达3.73万亿千瓦时,其中电能替代贡献了近40%(约1.4万亿千瓦时),而同期煤电发电量增加1.55万亿千瓦时,两者基本相当。尽管疫情后经济复苏和极端天气频发常被认为是煤电回潮的主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电气化"速度远超新能源发展导致的缺口不得不由传统电源补位的客观规律。报告将这种现象称为"碳转移"陷阱——其他部门的碳排放通过电能替代被转移至电力行业,反而降低了节能减排的整体效果。

若不解决这种供需失衡问题,煤电增速将难以回落。考虑到新能源固有的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单纯增加风电、光伏装机对减排效果提升有限。

基于这一判断,深化电力领域碳减排需要寻求新的平衡方案。

绿色和平

机遇与挑战并存

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引发了业界对"碳转移"现象和未来发电增速预测的热议。

虽然各方普遍认同电气化进程需要与新能源发展协调的观点,但对未来五年能否实现2.8%的年均发电量增速仍存在疑虑。

专家指出,不确定性往往与可能性相伴而生。一方面,AI产业带来的用电需求激增确实为电力系统带来新挑战;但另一方面,"AI+能源"也可能为降碳提供新动能。《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AI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此外,新能源技术路线仍蕴含诸多变数——从深远海风电、钙钛矿光伏到新型储能技术,再到核电、碳捕集、氢能等新兴领域,未来5-10年或迎来重大突破。

在市场机制方面,从煤电容量电价改革到新能源全面市场化交易的政策导向表明,未来电力行业的低碳转型将更多通过市场手段实现。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