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7 作者:游乐小编
在我国的江河湖泊中,有一种被称为“黄颡鱼”的野生鱼类。过去,由于黄颡鱼体型较小、产量不高,其食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从营养和风味的角度来看,黄颡鱼一点也不逊色于草鱼、鲤鱼等常见淡水鱼。黄颡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而且没有小刺,具有很高的滋补和药用价值,无论是炖汤还是红烧,味道都非常出色。
黄颡鱼是国内俗称最多的淡水鱼之一,这与其自然分布和生物学特征密不可分。黄颡鱼全身以黄色为主调,伴有深褐色斑纹,背鳍和胸鳍各有一枚骨质硬刺,被捕捉时还会发出“嘎嘎”的叫声,类似鸭叫。基于这些特征,人们给黄颡鱼起了许多不同的昵称。
在江苏和浙江地区,黄颡鱼被称为“昂刺鱼”或“汪丁头”,四川人称之为“黄辣丁”,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岳阳地区则称其为“黄骨鱼”,湖南人叫它“黄鸭叫”,而北方人则常称其为“嘎鱼”或“嘎牙鱼”。此外,还有昂公鱼、黄甲鱼、江黄颡、咯鱼、黄鲇鱼、黄骨子、黄丁鱼等别称,即便在同一省份的不同地区,称呼也可能有所不同。
黄颡鱼因其鲜嫩的肉质深受大家喜爱,但其天然产量并不高,体型也不大。我们常见的黄颡鱼,通常重量在200到300克之间,与动辄5到10斤重的草鱼和鲤鱼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缓慢,主要捕食水生昆虫、小鱼小虾和螺蚌,偶尔也会摄食植物碎屑,在3到4月份还会大量吞食鱼卵。但受水温变化和食物短缺的影响,野生的黄颡鱼普遍长不太大,体长达到20厘米就已经接近极限了,对应的体重大约为0.8斤(400克)。
除了食物和水温等自然因素,黄颡鱼的体型大小还与其种类有关。根据《中国动物志》等资料,我国常见的黄颡鱼有6种,分别是普通黄颡鱼、岔尾黄颡鱼、长须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中间黄颡鱼。其中,个体最大、生长最快的是瓦氏黄颡鱼,也称为江黄颡。自然条件下,1岁的江黄颡就能长到20到50克,2岁的可达50到150克,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更快。体型最大的江黄颡,可以长到30厘米左右,最大体重可达2斤以上。
为了加快黄颡鱼的生长速度和平均规格,科学家们想到了一个方法:培育全雄黄颡鱼。黄颡鱼的一个特点是雄鱼比雌鱼体型更大,生长速度也更快。在同样的条件下饲养一年,雄鱼的体重比雌鱼高出约30%,第二年当雄鱼长到150到200克时,同塘的雌鱼一般只有50到75克,体重相差近3倍。为了获得最佳效益,应尽可能提高雄鱼在群体中的比例。在这一思路的启示下,全雄黄颡鱼应运而生。
通过性逆转技术和雌核发育技术,科学家首先培育出染色体为YY的超雄鱼,再与染色体为XX的雌鱼进行测交,所得的后代的染色体全部为XY型,从而组建出全雄性的后代。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出的黄颡鱼,常见个体能达到0.6到0.9斤(300到450克)左右,饲养10个月后体重最大可达1斤(500克),比普通的黄颡鱼更具增产效益。
乌苏里拟鲿常被误认为是“巨型黄颡鱼”,在《中国动物志》和《中国鱼类系统检索》等文献中也被称为乌苏拟鲿,俗称牛尾巴鱼、招财鱼、马钩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河、黑龙江以及太湖、洪泽湖等水域。
乌苏里拟鲿体形细长,背鳍和胸鳍上长有硬刺,外观上与黄颡鱼非常相似,很多人将黄河中的乌苏里拟鲿称为“黄河嘎鱼”或“黄河拟鲿”。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不仅外形相似,生活习性也非常接近:都是底栖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水草茂盛的砾石滩底,白天躲藏在阴凉的洞穴或石缝中,等到傍晚光线变暗才开始活动,夜间游到上层水域积极觅食。
从体型上看,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还是有所不同:前者的体型更显苗条,头部较为圆钝,体型修长,类似牛尾。从大小来看,乌苏里拟鲿的体型明显比黄颡鱼大,常见体重在1到4斤左右。在黄河岸边,很多网友都钓获过20到30厘米的牛尾巴鱼,野生个体最大能长到1米,体重在10斤以上。
在我国北方,乌苏里拟鲿是不可多得的淡水名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肉质不输黄河鲤鱼和黄河鲶鱼,在很多高档饭店中都是上乘的食材。有趣的是,在黄河流域,乌苏里拟鲿也被称为“黄龙鱼”,因为其通体金黄,伴有鲜艳的绿色,在水中的姿态神似游动的苍龙,因而深受民间追捧,被推崇为“黄河中最像龙的鱼”。在每年农历六月,黄河中游的小浪底水库启动调水调沙试验,下游因泥沙含量剧增而出现“流鱼”奇观,此时的乌苏里拟鲿最容易出水,是黄河渔民主要的捕捞对象之一。
作为黄河的典型鱼种,乌苏里拟鲿曾有着辉煌的过去。据当地渔民反映,在黄河涨水的时候,很多人会专门捕捉牛尾巴鱼,一天能收获几十斤。如今,黄河中的牛尾巴鱼资源已经大幅衰退,一网下去很难再看到两三条,有时甚至一天还捕不到一条。
在黄河的沁河、滹沱河等支流中,乌苏里拟鲿还陷入了生存危机,成为了濒危物种。根据魏法权等学者的报道:受水质污染和环境条件恶化影响,乌苏里拟鲿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分布区域日趋缩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乌苏里拟鲿的养殖技术不如黄颡鱼那样成熟,难以大量供应市场,价格高达80到100元每公斤,野生鱼甚至能卖到几百元每斤。
乌苏里拟鲿的境遇也是黄河鱼类资源变化的一个缩影。曾经的黄河,仅干流中就有120多种鱼类,2002到2008年的调查仅监测到82种,近年来的渔业捕捞量下降到不足5万吨每年,比30年前减少了80%以上。黄河的珍稀土著鱼类相继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比如黄河鸽子鱼、黄河鳗鲡等,野生种群近乎绝迹,人们在资源调查中已经很难发现它们的活动踪迹。
不单单是黄河,即便在长江流域,乌苏里拟鲿也是名副其实的稀有鱼类,更多的时候是可遇不可求,更不用说50厘米以上的巨物了。
黄颡鱼在我国是广受欢迎的优质淡水鱼,味道鲜美,但体型普遍较小。普通黄颡鱼最大能长到20厘米、体重0.8斤左右;江黄颡比黄颡鱼更大,极限体长能超过30厘米,体重2斤以上。至于人工培育的全雄黄颡鱼,体型则介于江黄颡和普通黄颡鱼之间,最大能长到20厘米以上,体重超过1斤。
除了黄颡鱼,我国还有一种被称为“巨型黄颡”的乌苏里拟鲿,最大能长到1米。不过,现在野生的乌苏里拟鲿已经非常少见,50厘米以上的堪称尤物。
为了保护野生的黄颡鱼和乌苏里拟鲿,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善江河湖泊的水质,通过自然繁殖进行增殖放流,逐步恢复自然种群,这也有利于保留优质鱼种、造福子孙后代。
2025-09-07 15:16
web3.02025-09-07 15:06
web3.02025-09-07 15:01
web3.02025-09-07 14:56
web3.02025-09-07 14:51
web3.02025-09-07 14:41
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