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跨界造车:业绩增长压力下的资本博弈

时间:2025-09-04    作者:游乐小编    

视频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二期节目中,何小鹏坦言:当前新能源造车领域没有一家企业敢说自己稳操胜券。面对行业激烈竞争,他半开玩笑地说:"如果要害朋友,就让他去造车。"看似戏言,却道出了造车行业的高风险特质。

最近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首款车型直接对标顶级超跑布加迪威龙。这家起初专注于智能清洁设备的企业,先是拓展至大家电领域,如今又涉足造车、研发AI机器人,甚至还试水消费金融、餐饮和航空航天。其野心令人侧目,但业务跨度之大也不免让人心生疑虑。

消息公开后,舆论出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这是追觅从家电制造商向科技企业转型的重要举措;质疑者则将其视为资本催生的又一个泡沫。这场争议将这家新兴消费电子品牌推向了风口浪尖。

对中国企业而言,"造车"二字分量太重。追觅此次进军汽车行业,究竟是为了突破现有业务瓶颈?还是寻求新的商业变现路径?又或者只是一场被资本裹挟的豪赌?

核心技术能否成功迁移?

追觅科技表示,公司将在汽车领域持续投入重金,目前已组建规模近千人的造车团队,并仍在扩招。公司认为,其在高速电机、AI算法和机器人传感器等领域的积累,有望转化应用于电动汽车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24年底,追觅已在全球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45%,覆盖智能汽车关键的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和人机交互等领域。

这家2017年成立的企业,起源于清华大学"天空工场"。创始人俞浩是国内首批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也是全球三旋翼无人机第一发明人。在校期间,他就致力于将实验室成果商业化。

凭借自主研发的高速马达技术,俞浩创立追觅并深耕智能清洁领域,陆续推出扫地机器人、无线吸尘器、智能洗地机等产品,近期还涉足高速吹风机市场。

全球化销售渠道也是追觅的重要优势。目前其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逾6000家线下门店,服务家庭超3000万,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这些资源有望助力其汽车业务走向海外。

增长瓶颈下的战略转型

追觅进军汽车领域的决定,某种程度上反衬出其主营业务遭遇增长瓶颈的现实。

作为清洁家电领域的后起之秀,追觅曾凭借高速电机技术创新迅速抢占市场。2020-2024年间,公司营收从20亿元飙升至15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然而行业数据不容乐观:2024年国内扫地机器人渗透率仅5.5%,洗地机3.1%,远低于吸尘器13.5%的市场渗透水平。随着科沃斯、石头等传统玩家与大疆等新锐品牌持续交锋,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

据奥维云网统计,国内扫地机器人销量在2024年达到579万台峰值后持续下滑,2024年仅售出406万台。IDC数据显示,追觅全球市场份额8%,落后于石头科技16%的市场占有率。

这种处境下,追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5月完成200亿元估值融资后,追觅已有两年多未获得新资金注入。在投资机构耐心日渐消磨的背景下,进军汽车行业或许是其维系资本市场想象力的最后选择。

技术与资质的双重挑战

追觅寄希望于将其核心技术迁移至汽车领域,但这一构想面临严峻挑战。

电动车核心技术壁垒已基本成型,涉及"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大板块。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深厚的积累。比如电池技术已被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垄断;驱动电机需要满足车规级严苛标准;自动驾驶则依赖海量实际道路数据。

更关键的是,国家目前已停止发放新的造车资质。这意味着追觅要么收购现有资质,要么寻找代工合作,两条路径都充满变数。近期其工厂建设计划一再缩减,似乎预示着可能采取轻资产运营模式。

残酷的市场竞争格局

追觅选择入局的时机,正值新能源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关键节点。

行业龙头纷纷降价:特斯拉Model 3下探至25万元区间;比亚迪海外市场大幅让利;小米SU7以性价比优势强势入场。在智能驾驶领域,华为、大疆等方案提供商降低了技术门槛,进一步挤压新晋品牌的生存空间。

海外巨头也曾折戟沉沙:苹果烧掉百亿美元后放弃"泰坦计划";戴森在投入5亿英镑后终止造车项目。国内威马、高合等新势力也接连败退。

追觅需要回答三个核心问题:如何与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竞争?能否承受造车所需的长期巨额投入?是否做好了最坏打算?

从更广视角看,追觅的决策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主业增长见顶后的集体焦虑。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转型中,找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或许比盲目扩张更为关键。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