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NASA最新研究:土卫六甲烷环境中或存在特殊生命形式

时间:2025-09-03    作者:游乐小编    

9月2日讯 — 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成果速览:

《自然》杂志重磅研究成果(nature.com)

衰老新解码:全球首份17种人体器官表观遗传图谱问世

皱纹或许只是时光的印记,但真正的衰老发生在细胞层面。科学家最新证实,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衰老与被称为"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机制紧密相关。随着年龄增长,基因组上的甲基化标记会逐渐失去精准度,进而影响基因表达水平,最终导致器官功能减退和疾病风险增高。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期在Research Square平台发布了开创性的"人类表观遗传衰老图谱"。这项研究整合了15000多份样本数据,跨越18岁至百岁年龄区间,绘制了近90万个CpG位点(DNA分子中特定的化学标记位置)的甲基化变化轨迹。

研究发现存在显著的器官特异性差异:

  • 视网膜和胃部的甲基化变化最快
  • 子宫颈和皮肤的变化相对缓慢
  • 视网膜的甲基化水平最高(63%)
  • 子宫颈甲基化率最低(35%)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组织呈现随年龄增长甲基化程度加深的趋势,唯有骨骼肌和肺组织出现降低现象。

研究还鉴定出一组重要的"衰老驱动基因",包括: • 发育调控基因(HDAC4、HOX家族) • 代谢疾病相关基因MEST • 参与大脑认知功能的PCDHG基因家族

英国伯明翰大学专家盛赞该图谱是"衰老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其价值不仅在于提供精准的"衰老时钟",更从生物学机制层面揭示了潜在的衰老干预靶点。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人类基因组包含约3000万个表观遗传位点,但目前图谱尚未完全覆盖。不过这项研究已为探索生活方式(如运动、饮食)延缓衰老的科学机制奠定了关键数据基础。

《科学》杂志突破发现(science.org)

改写历史!44万年前人类祖先已在英格兰极寒环境下生存

在英国老帕克遗址出土的石器颠覆了学界认知。通过先进的测年技术,这些工具被确认制作于44万年前的盎格鲁冰期高峰阶段。当时英格兰地区年均气温比现代低15℃,年均日照时间不足100天。

研究发现要点: ✓ 冰期中人类生存面临三大挑战:

  • 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食物短缺
  • 缺乏常规取暖方式(暂无确切用火证据)
  • 持续的严寒考验 ✓ 可能的生存策略: • 季节性迁徙 • 动物骨骼/粪便作为替代燃料 ✓ 生态环境特征: 类似西伯利亚草原的冻土地貌 植被稀少,哺乳动物数量有限

法国专家评价这一发现"重塑了人类适应能力的时间线"。在北欧高纬度地区的人类活动记录因此提前了数十万年。老帕克遗址的考古证据还显示,人类在77.3万年前首次出现后又因气候恶化暂时消失,直到44万年前重新回归。

《每日科学》前沿报道(sciencedaily.com)

土卫六惊现"类生命"结构:甲烷湖泊或现原始细胞形成

NASA最新研究揭示,土星的巨型卫星泰坦(土卫六)的甲烷海洋中可能存在自发形成的"囊泡"结构。这些类似于原始细胞的微型结构可能正以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孕育着地外生命的雏形。

关键特征: ★ 独特环境条件:   - 地表温度-179℃   - 活跃的碳氢化合物循环   - 复杂的大气光化学反应 ★ 囊泡形成机制:  ① 湖浪产生气溶胶液滴  ② 液滴吸附大气两亲分子  ③ 落回湖面形成双层结构  ④ 逐步演化为原始细胞群

尽管2027年发射的"蜻蜓号"探测器不会直接探查这些结构,但将进行多项环境参数测量,为后续生命探测任务提供关键依据。这一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地外生命可能存在的环境范围。

《赛特科技日报》医学突破(scitechdaily.com)

二甲双胍新机制:调控金属代谢平衡带来多重效益

日本神户大学团队首次揭示了二甲双胍降糖作用的另一重机制:通过调节血液关键金属元素水平发挥药效。

研究发现: √ 显著降低:  铜(促氧化物质)  铁(炎症相关) √ 显著提升:  锌(胰岛素分泌关键因子)

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二甲双胍的广谱疗效,还为新一代代谢性疾病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全新思路。(记者:刘春)

自然
自然
58.9 MB  时间:09.22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