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1 作者:游乐小编
自2022年起,智能体开发领域异军突起,成为科技圈炙手可热的商业赛道。各类低代码、无代码平台的涌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开发的复杂流程,将原本需要专业编程和模型调试的工作,简化为直观的拖拽搭建操作。
这股浪潮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开发者:有离职创业的技术大牛,有课余时间探索的高中生,甚至完全不懂代码的心理咨询师也纷纷入局。每个人都想在这个新兴领域分一杯羹,试图通过开发智能体实现商业变现。
现在,是时候来看看首批智能体开发者们过得如何了。
观察发现,国内外开发者俨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海外开发者在谷歌、Meta的开发者大会上分享"一人开发800个智能体"的财富故事,依靠通用工具订阅模式就能活得相当滋润。而中国的智能体开发者们,则走出了一条更为复杂的生存之路。
在这个开发大舞台上, 只要创意足够好, 谁都能来试试水?
若要形容中国的首批智能体开发者,"草根"可能是最贴切的标签。过去一年里,大量没有技术背景的普通人,仅凭创意和低门槛的开发工具,就做出了实用的智能体产品。比如百度与英伟达合办的智能体大赛冠军"晓晓",原是一位失业的中年女性,转型成为情感咨询领域的智能体开发者。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群体的多样性:有全职妈妈通过智能体自动生成小红书内容,也有9岁小学生和51岁退休教师参与开发。这种现象在国外并不多见,欧美市场仍以技术极客和职业开发者为主导。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二:首先是国内低代码平台的技术门槛被降到历史低点,哪怕是电脑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其次,中国庞大的细分市场需求给了草根开发者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些利基市场虽小,却恰好避开了互联网巨头的竞争。
然而现实总是比梦想来得残酷。和海外同行相比, 国内开发者的日子确实没那么好过。
当国内智能体百花齐放时,商业变现却成了棘手难题。海外已经成熟的订阅模式在国内水土不服。"晓晓"这样的头部案例,月收入也不过3000元,与职业收入相去甚远。大多数智能体还处在免费揽客阶段,能变现的少之又少。
这一落差源于国内特殊的市场环境:C端用户付费意愿低,B端市场被大厂商垄断。更严重的是低门槛导致同质化严重,各类"小红书生成器"泛滥成灾,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但这群草根开发者仍在逆境中摸索出了自己的生存法则。
他们或依附于大型互联网生态, 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超级App就是天然流量池。 有开发者仅用半天时间就通过字节跳动的Coze平台, 打造出能在抖音、飞书等多平台分发的智能体工具。
另一些开发者专注于填补市场空白, 深耕大厂看不上的细分领域。 比如为社区小店开发私域客服, 或为小微企业定制营销助手。 这类项目虽小, 却能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更为专业的技术开发者,则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定制服务。通过解决"客户跟进慢""产品管理混乱"等具体痛点,在B端市场找到了立足之地。
这些草根开发者的生存之道, 虽不似硅谷创业故事那般光鲜, 却展现了中国AI产业最真实的一面—— 在夹缝中找机会, 用小而美的解决方案创造价值。
智能体生态的下一个战场, 将围绕开发者体验展开。
要持续吸引开发者加入生态, 平台需要从三方面发力: 首先是完善开发工具,降低使用门槛; 其次是建立合理的商业分成机制; 最后是提供全链路的技术支持。
当开发者能真正靠创意和技术获得应有回报, 当更多普通用户愿意为优质服务付费, 中国智能体产业才能走出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成为推动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力量。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