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29 作者:游乐小编
NFT或数字藏品行业近两年来涉及刑事案件的数量不少,其中诈骗罪是最常见的罪名。诈骗罪往往判得重,因为很多平台的涉案金额很容易超过50万元,一旦达到这个数额,未来量刑就是10年以上,这可是重罪啊!
不过,最近上海市闵行法院的一则判决案例却以集资诈骗罪结案,被告人小张和小刘还被判了缓刑,相对于数藏圈频繁出现的诈骗罪,小张和小刘还真是幸运儿。
今天就让刘律来聊聊,如果数字藏品平台涉嫌刑事犯罪,可能会涉及到哪些罪名,这些罪名又有什么区别?
数藏平台涉刑的主要原因是不合规的玩法。根据刘律师代理的多起类似案件,问题集中在开通二级市场,并且存在以下问题:
(一)自买自卖、恶意炒作
有些平台会自己或通过员工购买数字藏品,等价格高时抛售,这就像老鼠仓,割普通用户的韭菜。这种行为在刑法上属于“具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二)增发
对外宣传是限量版,实际平台却增发部分藏品自留,待价格飙升后抛售,和前一种情形本质一样,也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三)虚假IP
以虚假的IP宣传吸引眼球,说是某知名艺术家,其实是某宝上不到100元买来的美术技工;甚至直接抄袭热门作品。这种行为容易构成知识产权侵权甚至犯罪。
(四)虚假上链
NFT和普通电子图片的最大区别是其唯一性,在区块链上有自己的位置。但有些平台号称发行的是NFT,实际上并没有上链,或者给出的区块链地址是假的,用来欺骗小白用户,这些行为也可能构成诈骗犯罪。
(五)资质不全
开通二级市场的平台至少需要三个资质:ICP和EDI经营许可证、文网文、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如果还有艺术品经营备案、拍卖经营许可证就更好了。但现实往往很骨感,有些平台除了对数藏的狂热,什么都没有。虽然资质不全不一定会导致警察上门,但一旦涉及刑事犯罪,补救就难了,律师很难找到有利的辩点。
目前与数藏平台涉案相关的罪名主要是三个:诈骗罪、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诈骗罪
诈骗罪是数藏平台最常见的罪名。简单来说,诈骗罪就是骗别人的钱。法律上看,是否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最终被害人失去财产,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的行为模式。数藏的很多玩法容易让司法机关认为平台有“骗取他人财物之目的”,比如老鼠仓、恶意炒作、大量增发等。一旦被认定为诈骗罪,量刑很重,涉案金额在3千—1万元之间,可能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超过50万元,可能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数藏平台一旦涉刑,很容易达到50万元以上的金额。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数藏平台发售藏品少则上千份多则上万份,有些平台宣传高收益,容易触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这需要四个条件:非法性、公开性、利诱性、社会性。非法性是违反国家金融监管规定吸收资金;公开性是通过传播媒介公开向社会宣传;利诱性是集资平台承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社会性是被吸收资金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数藏平台没有金融牌照,通过公开网络宣传,集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出事的平台往往有高收益、高回报的宣传。一旦被认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可能构成本罪。只要满足非法吸收的数额超过100万或非法吸收的存款对象超过150人或因非吸给存款人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50万等条件之一,可能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集资诈骗罪
这是本次闵行法院的判决罪名,行为人的红线行为包括虚构IP方、通过网络向不特定对象公开高收益、自买自卖、虚增交易等,关键是平台后期直接停止对服务器的续费,关闭平台后跑路。这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区别在于对集资款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集资诈骗罪是行为人在非法集资时就有不打算还款的目的,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行为人则没有这方面的意图。如果行为人关闭平台、跑路失联,拒不退款,极有可能被认定为集资诈骗罪。这个罪的门槛是只要集资的数额超过10万元,可能判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数藏市场这两年一直下行,但市场越是不景气,越要坚守合规经营的底线,否则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使数藏行业彻底凉凉。作为刑事律师,刘律建议各数藏平台要避免出现上文中提到的红线行为。即使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退出,也要制定合理的清退方案,避免群体性维权事件导致平台涉刑。
2025-08-29 16:11
web3.02025-08-29 16:10
web3.02025-08-29 16:09
web3.02025-08-29 16:07
web3.02025-08-29 16:07
web3.02025-08-29 16:05
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