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AI效率工具正在偷走你的思考力?警惕大脑退化风险

时间:2025-08-28    作者:游乐小编    

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对这个问题整体上抱持乐观态度。无论是科学研究、医疗诊断、个性化辅导,还是我最喜欢的应用场景——旅行规划,AI 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与此同时,它也悄悄带来一种危险的诱惑:让人误以为不费力气就能达到卓越。它制造出一种错觉,仿佛不需要真正努力,就能拥有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事实是,这根本不可能。

最近一项研究恰好揭示了这种自我欺骗的机制。虽然样本量不大,也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但它所指向的结论,却与很多人的直觉不谋而合。

▍用AI写作,反而让大脑“变懒”

这项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娜塔莉亚·科斯米娜(Nataliya Kosmyna)牵头的研究,招募了54名参与者撰写短文。其中一部分人使用AI辅助写作,一部分人借助搜索引擎(但他们缺乏筛选信息的能力),还有一部分人则完全依靠自己的大脑完成写作。

结果显示,使用AI的参与者写出的文章引用了更多的人名、地点、年份和术语,看上去信息量更丰富。相比之下,完全靠自己写作的人对这些细节的引用率低了60%。从表面看,AI似乎赢了。

但进一步分析发现,AI生成的文章风格趋同、观点单一,而人脑写出的内容反而论点更丰富、视角更多元。随后,研究者请参与者复述自己所写的内容。结果令人惊讶:约83%使用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的用户难以准确引用自己的文章——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自己“写”的东西,只是完成了拼接。使用搜索引擎的人稍好一些,而纯靠自己写作的人表现最佳。

绝大多数自行写作的人都认为文章完全属于自己,而大多数AI用户却不愿声称对成果拥有全部所有权。研究人员这样总结:

“纯脑力写作组虽然认知负荷更高,但学习效果更扎实,也更认同自己的成果。搜索引擎组在效率与理解之间取得了某种平衡。而AI组虽然效率最高,但记忆留存最弱,思考的主动性下降,最终产出的内容也显得零散。”

说得更直白些:付出越多,收获越深。越追求效率,思考就越浅。

▍对AI越依赖,大脑连接越弱

更值得警惕的还在后面。研究人员使用脑电图设备观察受试者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完全靠自己写作的人,多个脑区之间的连接性显著更强。使用搜索引擎的人连接性较弱,而使用AI的人则最弱。

研究者开发了一种称为“动态定向传递函数(DDTF)”的测量方式,用于分析大脑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的网络协调性与信息流向。结果显示,纯脑力写作者的DDTF连接性最高。搜索引擎使用者的整体连接性降低了约34%至48%,而AI用户则降低了高达55%。

研究人员总结道:“这些发现表明,外部工具不仅改变我们完成任务的方式,更在重塑我们底层的认知结构。”

尽管作者在近期公开评论中态度谨慎,但神经科学中有一个经典原则:“一起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这才是关键——真正的思考锻炼心智,而把思考交给机器,哪怕只是照搬它提供的内容,对大脑来说都是一种“空腹运动”。你不仅在错过受教育的机会,更可能在无形中削弱自己的智力潜能。

▍动机,才是决定AI好坏的关键

目前很难确切统计有多少学生正在使用AI写作业。OpenAI声称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他们的产品——而在我看来,这个数字可能还被低估了。大约一年前,我曾问一间教室的大学生有多少人用过AI,几乎所有人都举了手。

使用AI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成瘾性。一开始你可能只把它当作研究辅助,但随着 deadline 逼近、时间越发紧张,不知不觉中,AI就接管了大部分工作。上个月我在犹他州的一场学术会议中,一位教授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都在担心特朗普带来的威胁,但最终摧毁我们的,可能是人工智能。”

《纽约客》最近一篇题为《当AI摧毁大学写作之后》的文章也捕捉到了这一现象。作者采访了一位名叫亚历克斯的学生,他起初声称只用AI整理笔记,见面后才坦承:“现在任何写作我都靠AI,甚至给女孩发短信都要它帮忙。”

数据显示,1960年的大学生平均每周作业时间约为25小时,而到2015年,已降至15小时左右。然而我遇到的许多学生却似乎比我当年更忙——课外活动、兼职、社交……学业反而被挤到次要位置。也难怪他们会借助省时科技去完成那些他们认为“并不要紧”的作业。

AI不会消失,所以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关键在于动机:我们真正在乎的,到底是更快地清空任务列表,还是真正学到东西?如果你想要强健的身体,就必须亲自锻炼;如果你希望拥有清晰的判断力,就必须亲自阅读、写作、思考。有些人能用AI拓展认知边界——学习新知识、探索新议题、激发新思考。但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那种用AI代替思考的诱惑。如果能对这一点保持清醒,我们或许还能把AI变成帮手,而不是威胁。


改写说明

  • 强化逻辑结构与层次分段:将内容按照“现象—研究—分析—观点”理顺,用标题和分段突出逻辑转折和递进,提升条理性和阅读顺畅度。
  • 表达更自然口语化,减少机械感:用更贴近日常交流的句式和词汇替换原文中的直译或学术化表述,使整体语气自然且易于理解。
  • 突出关键结论并优化收束:对研究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提炼和强化,结尾部分加重对“动机”与“人机协作”关系的总结,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思考深度。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上的偏好,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