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中国科学家突破塑料回收难题:塑料垃圾高效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

时间:2025-08-22    作者:游乐小编    

当我们拎着一袋垃圾走进小区角落的分类桶前时,大多数人并不会多想:这一袋塑料垃圾的“后半生”会发生什么?是被回收?被焚烧?被填埋?还是,悄悄地进入了江河湖海,最终变成飘在太平洋上的塑料碎片,漂洋过海,随风万里?

据估算,在塑料制品尚未广泛应用的上世纪50年代,全球每年塑料产量约为200万吨,而如今,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4.5亿吨;其中约一半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并且有将近2亿吨在使用极短时间后,便被扔进自然界——土地、江河、海洋。它们将以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存在下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

我们发明了塑料,也正在被塑料反噬。

既要永恒,又可挥之而去

人类对塑料制品始终有着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在购买使用过程中,我们希望它足够耐用,耐用到可以作为传家宝从商周时代用到上周依然完美如新;而在丢弃之后,我们又希望塑料可以快速降解,不在环境中留下一丝痕迹。这像极了爱情,用爱情的标准来要求塑料制品:在一起时“海枯石烂”,分手之后又希望对方“飘然而去”。

塑料制品诞生之初,科学家把几乎所有精力用于提高塑料的耐用性,如今我们周围的聚乙烯的保鲜膜、聚丙烯的塑料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有机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四氟乙烯的不粘锅和聚氯乙烯的灯牌,已经成为材料世界的中坚力量。这些材料性质各异,十分耐用——大多也很难被降解。

人们对塑料的消耗巨大,平均每人口每年消耗28公斤的塑料,而其中1/3会流落于环境当中,成为环境污染物。

用可降解高分子代替现有材料

为了解决塑料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科学家们开始研究可环境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在微生物、酶、阳光和水的作用下,自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最终悄然回归自然。这并不是科幻。

事实上,已经有不少材料做到了这一点:比如近年来已经广泛使用的聚乳酸外卖盒、吸管、购物袋。用这种材质的吸管虽然口感欠佳,并且多吸几口就会裂开,但它切切实实地比原有聚丙烯吸管更加环保。

一些科学家正在改造木头,不是简单的“用木头替代塑料”,而是通过分子工程把木材细胞壁、木质素等变成可模塑、可降解的功能材料——不依赖石油资源,也没有微塑料问题。这些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顶级期刊频频出现,一个由“自然重写高分子合成逻辑”的时代正在来临。

图1 用天然木头经过细胞工程制备的可加工的高强度蜂窝材料[3]。

传统塑料怎么办?还能“抢救”吗?

再激进的材料革命,也无法一夜之间替代全球数十亿吨的塑料库存——更何况这些可降解塑料往往价格更高,强度却无法与传统塑料相媲美。如何处理这些已经存在、正在生产、每天都在丢弃的传统塑料,是另一个棘手而更现实的问题。

材料科学家也在试图从分子结构上解决问题。

比如,有团队在聚乙烯的主链中有选择地引入酮基结构,使它在保留机械强度的同时具备了光降解性。太阳光可以让它在使用后自动分解。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用的包装袋、农膜,可能不需要回收,阳光就是最好的“处理厂”。

还有更先进的思路:设计能循环的塑料。科学家通过构建特殊的五元环结构,让这些聚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解为原始单体,再重新聚合。这样,一个矿泉水瓶可以变回“原材料”,再变成新的瓶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永生”。

图2 把矿泉水瓶PET降解为单体分子,又重新聚合[7]。

而对于已经广泛使用的PET矿泉水瓶,在2005年,研究者发现一种叫cutinase的蛋白,可以切断PET塑料的分子链;进一步地,在2024年,有研究用人工智能预测突变位点,把这些酶进行生物工程改造,从而可以将PET降解为其原材料:对苯二甲酸和乙二醇。这样矿泉水瓶就实现了分子级别的再生。打球的时候阿姨收走的瓶子,很快会再生成一个新的饮料瓶,重新回到我们手上。

化学与生物学,联手出击

现实世界的塑料往往不是单一材料,而是混合的、染色的、复合的,这也让回收变得更加困难。对此,有研究提出了一个聪明的策略:先用化学手段打碎聚合物骨架,再用生物手段“啃食”降解产物。这样的“化生协同”工艺可以处理原本难以回收的塑料混合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小分子中间体。这就像先把一团乱麻剪开,再一点点拆线、理顺。看似复杂,却可能是破解塑料问题的现实路径。

图3.化学生物共同实现对混合塑料的降解[8]。

复杂塑料,也能“各得其所”

尽管关于塑料处理的进步不断发展,可是真实生活中的塑料往往更加复杂,面对混合、染色、多层复合、加了各种添加剂的塑料垃圾,有时真让人束手无策。但在2025年6月,中国科学家在Nature发表论文,给出了一个鼓舞人心的答案。他们提出了一种“面向产物”的策略,将真实生活中多种塑料混合物,逐一破解,最终成功转化为8种以上的高价值化学品。这项工作做了三件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的事:

1. 识别功能基团

他们利用二维固态核磁共振技术,识别出塑料中各类官能团——酯基、芳香环、氯取代、碳骨架等,为下一步反应设计提供物质组成参考。

2. 按组“拆解”塑料

不同种类塑料的化学反应活性不同,团队利用这种“正交性”,为每类组分设定独立的反应路径:

聚苯乙烯→光催化氧化→苯甲酸

聚乳酸→氨解+加氢胺化→丙氨酸

聚碳酸酯→解聚+醇解→双酚A

PET→皂化+催化偶联→对苯二甲酸+乳酸

聚烯烃→加氢裂解→C3–C6烷烃

麻 将

3. 处理真实塑料垃圾

除了验证试剂级塑料样品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还对包含泡沫饭盒、PLA吸管、PVC塑料袋、PET水瓶、PP滴管等生活垃圾进行了整体处理。在20克混合样本中,共获得1.3克苯甲酸、2.0克对苯二甲酸、2.1克双酚A等8类化合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垃圾资源化”。

图4 真实塑料垃圾被逐渐转化为有价值的小分子化合物。

这项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更是一个可操作的流程框架,这意味着——即使面对最复杂的塑料废物,我们依然可以科学、有序、分子层级地加以处理,而不是简单地焚烧、填埋或忽略。

塑料的命运不止于一次使用,它也可以拥有“第二次生命”——甚至拥有更有价值的一生。

返朴

科学新媒体,科普中国子品牌

认证作者

已在虎嗅发表 799 篇文章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