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5 作者:游乐小编
a16z 管理 460 亿美元资产,是全球最活跃的 AI 投资机构之一。
OpenAI、Databricks、Figma、Cursor……这些改变世界的公司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然而,很多人只知道这个公司名字,却不了解其独特的投资逻辑。
Ben Horowitz (本·霍洛维茨),这家基金的联合创始人,网景产品经理出身,硅谷创业圣 经《创业维艰》(The hard thing about hard things)作者,专注 CEO 心理建设。
2025 年 9 月11日,在这场长达 90 分钟的深度对谈中,他没有讨论模型参数,也没有喊 用 AI 快速赚钱。 他聊的是“AI早期公司如何不死”、“CEO 怎么建立判断力”和“顶级投资人如何看人的潜力上限”。
整理这次对话,我们提炼出他给 AI 创业者的核心判断:
不是战略规划,而是实战拐点;不是选择路径,而是避免跑偏。
下一轮 AI 公司竞争,拼的不是增长故事,而是:
你有没有先把这几件事做对。
麻 将做 CEO,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够聪明。
是你明知道问题在哪,却迟迟不动手改。
Ben Horowitz 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决策: 他当年创办公司仅 18 个月,过去 12 个月的营收还不到 200 万美元,就做了一个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决定,直接上市。
他说:
“毫无疑问,这是个坏主意。但另一个结果更糟。”
媒体群嘲,《华尔街日报》写长文说他不成熟,《商业周刊》的封面干脆叫《地狱般的 IPO》。 但如果不做这个决定,那家公司的结果是——破产倒闭。
“我知道媒体会骂我,我也知道自己没准备好。但那一刻,如果我再拖,就不是上市太早的问题,而是公司活不下去了。”
Ben 用一句话总结这类时刻:
你得盯着深渊,然后说:那边稍微好一点,我们往那边走。
麻 将这就是他对 CEO 的定义。不是指挥,而是敢走出那一步的人。
✅ 有时候,CEO 的任务是选一条没有好答案的路
Ben 说,大多数人做决策时都在找对的选项。 但在实际创业中,经常面对的是两个都不好的选择。
改产品架构吧,可能会拖延半年时间,融资变难;
不改吧,产品方向本身就走错了,越往后成本越大。
选哪条路?都没好结果。 最糟的,是你卡在中间不动,什么都不改,什么都等着看。
这就是 CEO 最危险的行为:犹豫。
Ben 说,那些失败的 CEO,很多不是因为决策错了,而是因为不决策。 你犹豫得越久,公司上下就越不安,团队开始暗自揣测:老板是不是早就看出问题了,只是不愿意承认?
如果你自己都不敢拍板,下属就会自己做决定。
但他们没有CEO的全局视野,这样做只会让局面更糟。
✅ 那为什么会犹豫?因为怕被讨厌
他举了一个常见情况:
CEO 想换掉一个表现不佳的负责人,但那人是老员工;
他不是坏人,只是不再适合现在的公司节奏;
可一想到要跟对方谈,就开始犹豫,担心公司气氛不好、别人怎么想。
Ben 的建议是:别等了,去谈。
但不要用“你不适合”,而是用事实说话:
“你是个好工程师,但如果你只跟工程部门沟通,没法让财务、运营都配合你,那就不够成一个 CTO。如果你愿意学,我可以帮你。如果你不想改变,那我就得换人。”
他说,有些 CEO 不是不知道问题,而是不知道怎么开口。 但越拖,问题只会放大。
他对早期 CEO 的建议只有一句话:
看到趋势就往前走,别等全部人都认同你。
麻 将因为如果等大家都赞同了你,那你这个 CEO 根本就没起作用。 真正的价值,是在别人都犹豫的时候,你已经动了手。
在这里,Ben Horowitz 不是在教“怎么判断一家公司值多少钱”, 真正在说的,是第一件事:
先下决定。别等所有人都同意、别拖到更好选项出现。
技术不是最大难题,拖着不决才是。
早期 AI 公司,最怕的不是走错,而是不走。
创业公司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不是方向不清、资金不够、市场看不懂。而是招了一群无法创造价值的人。
Ben Horowitz 讲了一个 CEO 向他求助的真实场景:
“Ben,我 CTO 是个混蛋。”
“那你想开掉他吗?”
“不……他技术很好,我不想开掉他。”
“那你是想让我教你怎么跟一个混蛋沟通,让他别辞职,对吧?”
“对。”
麻 将这是很多早期创始人遇到的问题:怎么管理难相处的人。
但 Ben 认为真正的问题是: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帮公司往前走?
✅ 重点不在人好不好,而在管理杠杆
Ben 把这个问题讲透了:作为 CEO,你不能靠自己推公司往前。
如果你的团队成员需要你天天盯着、催着、提建议,他才动起来,那你不是在组队,而是在当“临时队长”。
真正的管理者,是能把团队带动起来、让组织自己往前走的人。你说一,他能做三;你不说,他也知道往哪走。
这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人。
Ben 把这种标准称为:“管理杠杆(managerial leverage)”。
意思是:你请这个人来,不是帮他成长、培养他,而是他来了之后,公司整体就“轻”了,方向就明确了,节奏就快了。
如果没有杠杆,公司就变成你一个人在拉,每个人都等你发指令。
什么样的人有“管理杠杆”?Ben 用 Databricks 的例子来说明。当时团队里有个工程师 Ali,从来没当过 CEO,但 Ben 很快发现,这个人虽然低调,但具备真正的杠杆能力。
他从不坐等指示,而是主动提出:为什么要做、怎么执行、进展如何。 而且不只是技术过硬,还能理解客户、推进业务,推动不同团队协同。
Ben 马上找来了 Ali,对他说:
“你不是 VP 工程了,你现在是 CEO。因为你能带动整个组织,你有杠杆。”
Ali 接手 CEO之后,Databricks 的节奏彻底变了。
Ben 回忆说:“当初投资时,我完全没想到他们内部还藏着一个天生的CEO”
✅ 需要你经常指导的人,不适合带团队
Ben 说,很多早期创始人有一个误区:把带团队理解成帮助大家成长。
这没错,但不适合用在早期。
他说得很具体:
“你不是 VP 工程,不是教大家怎么写代码的。”
“你是 CEO,你的职责不是培养人,是选对人。”
“选那些已经知道怎么做事的人。”
他的观点很直接:
“不要幻想你能把普通人培养成顶尖管理者。特别是在你自己都忙得焦头烂额、四处找钱的时候。”
Ben 给 CEO 的建议非常明确:别看一个人是不是聪明,是不是肯学。看他来之后,公司是不是更清晰、更轻松。如果你发现你要花很多时间提醒他、推断他,那就错了。
他说,那些你以为“能培养”的人,往往最后都需要你每天操心、收拾残局。
你真正要找的,是那些一上手就让团队运转更顺的人。
第二件事说到底:招现成能干的人,别指望慢慢培养。
很多 AI 创业者一开始就奔着一个目标去:找个模型,套一层壳,做成应用,就能拿到融资。
Ben Horowitz 直接泼了冷水:这条路走不通。
在对话中,他在对话中明确指出:
“现在还有人说'套一层 GPT',就能做出一家公司。这种想法早在 1980 年代就出现过,当时人们以为 Salesforce 这些公司只是在数据库外面简单包了一层。但事实证明,真正成功的公司都做了深度的业务重构,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他强调,“套壳”的本身问题不在技术,而在思路:
你只是把 ChatGPT 接上去,用户还是在复制粘贴。
你没理解用户怎么工作、需要什么节奏。
你没把 AI 真正融入工作流程中
这样做出来的,充其量是个工具,不是真正的产品。
✅ Cursor 不是多一个接口,而是重建流程
Ben 举了 Cursor 这家 AI 编程工具公司的例子。
a16z 是 Cursor 的主要投资人。表面看,它就是 AI 编程助手。但 Ben 解释:
“Cursor 背后跑着 14 个模型,不是一个。他们重新理解了工程师怎么思考、怎么写代码。不是让模型简单回答问题,而是让 AI 真正融入开发者的思维流程。”
比如:
当你在写函数时,Cursor 会自动猜测你要完成什么;
它能参考你当前项目中的文件、代码风格、变量命名;
它还会提出修改建议,生成注释,甚至帮你规划下一步。
这不是加一个 AI 输入框,而是让 AI 深入到整个工作流程中。Cursor 做的不是增强搜索,而是替你思考下一步。
Cursor 在开发场景下展示了技术层面的深度集成,但在企业级应用中,深入流程还有另一个维度:理解业务逻辑。你光靠模型,解决不了业务定义问题。Ben 举了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你以为客户是个很简单的定义,对吧?”
“但在企业里,客户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部门,或者某种合同结构。”
“你问 10 家企业,每家对‘客户’的定义都不一样。”
而你要做的 AI 应用,必须理解这些细节,要匹配现实场景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 Databricks 的成功靠整合能力,不靠模型
Ben 投了 Databricks,也见证了它从一个大数据处理技术团队成长为 AI 数据平台的全过程。
Databricks 的核心不是他们的模型,而是他们把企业数据、权限、流程、分析结果这些原本分散的东西整合起来,让它们能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真正的价值,不是你用什么模型,而在于你能否处理企业的真实业务。
而这些任务,通常不是一句 prompt 能写清楚的。
它们牵扯权限、历史数据、上下文、项目状态、交付节奏。 如果你不去理解这些,就很难做出一个能用起来的 AI 应用。
Ben 说,这才是他看中 Cursor、Databricks 这类公司的核心原因:
“他们不是靠一个模型赢,而是明白在什么场景下该用什么样的模型。”
不是所有 AI 应用都要造模型, 但所有应用都得回答一个问题:
你做的,是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事?
麻 将别再简单套壳。要做,就深入业务、高效执行、稳定交付。
第三件事,让产品靠近真实任务,不是包在模型外面。
Ben Horowitz 说,他投资时不是看这个人犯过多少错,而是看他能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
这句话,在 Adam Neumann 案例上体现得最明显。
WeWork 的失败,人人都知道。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纪录片、电视剧、批评文章……一度成了创业神话崩塌的代表。
但 Ben 投了他的新公司 Flow。
他说,那是他最被骂的一次投资。
“有人说我们愚蠢,有人说我们搞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一桩投资,能被贴上这么多标签,已经很难得。”
他却认为 Flow 会成为我们最成功的投资之一。
为什么?
Ben 的回答是:
“我们不应该用一个人最差的时刻,来判断他能不能成功。你要看他做得最好的部分,是不是别人达不到的。”
他回头看 Adam 创办 WeWork 的过程,品牌打造、社区营造、空间设计能力都不是常规创始人能做出来的。问题出在后期的管理和决策失控,但这并不否定他前期的产品创造力。
Ben 的投资逻辑是:你不能因为一个人曾经跌倒,就看不到他走得快的那段。
✅ 这套看人的方式,Ben 不是第一次用
他还举了另一个极端但真实的例子:Shaka Senghor。
这个人曾在底特律犯下重罪,坐牢 19 年,其中 7 年是单独监禁。出狱后成为作家、导师,还受到主流媒体关注,成为人生转变的典型案例。
Ben 跟他很熟,也在书里写过他。
Shaka 曾对 Ben 说过一句让他印象极深的话:
“我出狱后不能投票、不能租房、不能买枪。但这些外在限制都不如心理枷锁严重。真正可怕的,是你开始相信别人对你的定义。
很多创始人失败,是因为他们在一次决策失误后,开始否定自己。
这就是连锁反应:失去信心→不敢决策→公司失速。关键在于,你要把失败当成经历,而不是给自己贴标签。
✅ 他不只是理解人才,更懂得如何保护人才
Ben 投 Adam,不是拍拍肩膀说“你行”,而是实打实地参与执行。 即使 Mark Andreessen(a16z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已经在 Flow 的董事会了,Ben 还是坚持:
“我每一场董事会都亲自去。” “因为我知道像 Adam 这样的人,不需要你教他怎么激进,而需要你能当面跟他说:‘这个想法不太行’。”
Ben 的做法,不是放手让人自由发挥,而是在关键节点提供针对性支持。
他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标准:投资长板最长的人,而不是“缺点最少的人”。核心是围绕强项建团队、设计流程,让短板得到保护。。
这个思路,听起来不合理,但在早期 AI 创业者身上却非常适用:
很多技术出身的创始人,不擅长做销售;
很多做产品的创始人,不会搭财务流程;
很多下得去手、做得了 demo 的人,开不了董事会。
如果只看他们不懂的地方,很容易错过能做出好产品的人。
最后一件事,在 Ben 看来:
不是找完美的人,而是找有突破能力的人。每个人都有缺陷,关键是能不能让他们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价值。
在这场对话里,Ben Horowitz 没详细展开讲任何一个模型的,也没预测下一个爆款赛道。
他只反复讲了几件事: 什么时候要做决定,什么人能带公司动起来,什么产品才算真正贴进用户,什么样的创始人值得支持。
这些听起来像“老生常谈”,但在 AI 创业变成集体性焦虑的当下,反而成了最稀缺的声音。
Ben 见过太多公司:刚起步就想估值,团队刚齐就急着融资,产品没用顺就忙着搭生态。
结果技术很好,但没人用。
他提醒得很直白:
“不是你没选对模型,而是你没走对步骤。”
真正能走远的公司,不是起点最高的,而是能在关键时刻做对那几件最不起眼、最难下手、最容易被忽略的事。
Ben Horowitz的话不是金科玉律,但对 AI 创业者来说,是一次清醒的提醒:
别急着做大,先别走偏。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