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11 作者:游乐小编
提起鲨鱼,人们往往会感到一丝恐惧。这种海洋中的霸主天生就是捕食者,能在十几公里外听到猎物挣扎的声音,敏锐的嗅觉甚至能在遥远的地方察觉到血液的气味,然后以每小时19公里的速度冲向猎物。要知道,男子1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是46.91秒,而鲨鱼的速度是它的2.5倍!
鲨鱼(shark)这个词在英语中最初的意思是“捕食者”,而在荷兰语中(schurk)则表示“恶棍、流氓”,这反映了人们对这种动物的深深恐惧。然而,事实上,鲨鱼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类,每年全球仅有4到5人因鲨鱼袭击而丧生。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鲨鱼首先让他们联想到的不是死亡,而是碗里那爽滑弹牙的鱼翅羹。由于对鱼翅和鱼肝油的巨大需求,以及渔民们不加节制的捕杀,导致这个统治海洋4.5亿年的物种中有四分之一濒临灭绝。
最近,一位姓王的“美食大V”在网上发布了一段视频,声称用了5天时间烹制了一道佛跳墙,使用的鱼翅是“人工养殖”的,而不是来自野生个体。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个公益广告自播出以来,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自觉用粉丝代替鱼翅来保护鲨鱼。如果鲨鱼能像牛羊一样大规模养殖,满足老饕们的口腹之欲,同时保护野生鲨鱼和海洋生态,岂不是两全其美?
鱼翅是鲨鱼的鳍,加工后与粉丝在形状上并无太大差别,约80%是蛋白质,另有少量脂肪、糖类和矿物质。这些成分人体不易吸收,实际上与我们指甲的成分相差无几。东方人喜欢吃鱼翅并不是因为它的营养价值,而是因为古代渔业不发达,能捕获的鲨鱼极少,物以稀为贵,鲨鱼鳍自然成了富人炫耀的奢侈品。
鲨鱼肉煮熟后容易碎成粉末,口感不好,鲜有人喜欢。因此,渔民们捕获鲨鱼后大多只割下最值钱的鱼鳍,将鱼身丢回大海。
鲨鱼依靠鳍游泳,没有鱼鳔,必须不断向前游动才能保持不下沉,同时让水流过鱼鳃以获取氧气。一旦失去鱼鳍,鲨鱼很快就会沉入海底,即使没死也会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根据海洋保护组织的估算,2000年鲨鱼鳍的产量为144万吨,2010年为141万吨,推算每年杀死的鲨鱼达1亿条。由于鱼翅的国际售价(2009年)高达300美元/磅(约合2260元/斤),鲨鱼在一些欧美澳国家遭到渔民大肆捕杀,导致许多海域的锤头鲨、护士鲨等鲨鱼濒临灭绝。
有人提出,既然野生鲨鱼数量不多,市场对鱼翅和鱼肝油等产品需求强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人工养殖鲨鱼呢?毕竟,现在网箱养殖已经很普遍,连大型洄游鱼类鲑鱼(三文鱼)都能通过网箱养殖,人工养殖鲨鱼应该也可行吧。
随着海洋渔业技术的进步,网箱养殖逐渐成为主流。我们今天吃的许多鱼都是通过设置在近海的大型网箱养出来的。曾经被认为需要长途迁徙的大型肉食鱼类鲑鱼,现在也能通过设在冷水海域的巨大钢制网箱进行圈养,并取得不错的利润。
然而,鲑鱼能通过人工养殖变成商品,鲨鱼却不行。鲨鱼是一种高度自由的食肉动物,需要非常宽阔的海域来生存,这意味着圈养鲨鱼需要一个超出想象的大笼子,以及天文数字的投资。
仅仅一个巨大的网箱和一个大铁笼子就能养鲨鱼吗?显然不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的成规模商业化养殖鲨鱼的例子。鲨鱼的繁殖速度缓慢,需要7到13年才能成熟,雌鲨的妊娠期为1到2年,一次产下约4到6只幼鲨,如果它们都能顺利成活,还需要再等7年以上才能收割鱼鳍。没有哪个渔民愿意等待这么长的时间。
以养猪为例:农场的猪大约3到12个月就能成熟,母猪的妊娠期为114天,一次产仔7到12头,一年可以繁殖两次。一个字:快!
挪威在高纬度冰冷海水中养殖三文鱼,其自然条件与野生鲑鱼相似,但为了节省成本,渔民们往往在一个网箱里塞进几倍的鱼。拥挤的鱼群在充斥了饲料与排泄物的肮脏海水中生长,身上长满鱼虱等寄生虫,病死率高达20%。即便如此,每条鱼每年至少能长10公斤,虽然比野生鱼肉便宜,却也能给渔民带来丰厚利润。
与其他鱼类相比,鲨鱼需要更大的空间,生长周期更长,投资与回报不成比例,与“鲨鱼猎人”们竞争,养鲨渔民必然赔得一塌糊涂。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坚持人工养殖鲨鱼,售卖“可持续”的鱼翅呢?如果你计算一下那些“鲨鱼农场主”们一年卖掉的鱼翅数量,就会发现,他们养殖的鲨鱼与售卖的鱼翅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所谓“可持续鱼翅”不过是滥捕滥杀的一个幌子,同时给食客们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罢了。
好消息是,随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宣传的持续,近年来鱼翅的全球交易量有所下降,一些地区已经禁止捕鲨。相信经过一些年的努力,我们的后代不至于只能去博物馆才能看到这种海洋霸主。
#鲨鱼#
2025-09-11 22:55
web3.02025-09-11 22:04
web3.02025-09-11 21:46
web3.02025-09-11 21:46
web3.02025-09-11 21:46
web3.02025-09-11 21:27
web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