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从默默无闻到智能一哥,宇树科技做对了什么?

时间:2025-09-11    作者:游乐小编    

具身智能赛道正在狂飙。

前有智元机器人借壳上纬新材曲线上市,后有宇树科技IPO在即,在业圈掀起不小波澜。

宇树科技是机器人领域最受期待的IPO企业之一,头顶光环的它,如果在国内上市,按照A股投资人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概念股的追捧程度,市值可能不会低于500亿元。

与此同时,创始人王兴兴身价有望突破百亿,美团等早期投资方也将迎来数十亿回报。而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例如中大力德、长盛轴承、蔚蓝锂芯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也将成为本轮机器人投资风潮中最确定的受益者。

目前从业务上看,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仍是主体。2024年,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和零部件产品的销售额分别约占65%、30%和5%。

但随着IPO的推进,宇树科技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硬核科技的标杆企业。

所以说,这家成立于2016年的机器人公司,何以在短短数年从默默无闻到资本宠儿,成长为具身智能一哥?

通过了资本商业的双轮验证

宇树科技的IPO之路,早有迹可循。

2025年5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从“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288.9万元暴增至3.64亿元,增幅高达125倍,完成C轮融资后估值达120亿元;

7月,中信证券正式介入上市辅导,标志着宇树IPO进程进入实质阶段。而在此之前,宇树已历经10轮融资,累计吸金超15亿元,投资方涵盖红杉、美团、腾讯、阿里、中网投等30余家顶级机构。

从初创企业到资本宠儿,宇树用技术实力与商业化潜力,完成了最有力的背书。

资本的热捧,源于宇树硬核的业绩支撑。作为机器人行业罕见的盈利型选手,宇树自2020年起连续5年保持盈利:

2024年营收超10亿元,毛利率稳定在50%以上;2025年Q1财报更亮眼,营收32.7亿元,净利润4.8亿元;机构预测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将分别达14.15亿、18.56亿、22.87亿元。这份赚钱能力,在依赖烧钱扩张的机器人行业中尤为难得。

更关键的是,宇树的商业化路径清晰且高效。产品矩阵覆盖四足机器人(占营收65%)、人形机器人(30%)及核心零部件(5%),应用场景从科研教育延伸至消费、工业领域:

四足机器人Go1全球销量超5万台,占据消费级足式机器人60%以上市场份额;人形机器人G1定价9.9万元(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10),2025年上半年出货量即达5000台。

美团、腾讯、阿里等巨头的入局,更与之形成技术+场景的协同效应:美团押注末端配送,腾讯拓展家庭场景,阿里布局无人仓储,为宇树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巧用三板斧破壁行业高价

宇树科技素有“价格屠夫”的称号,这与它强劲研发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有关。

在四足机器人领域,波士顿动力的Spot售价超50万元,且长期垄断高端市场;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优必选、智元等企业产品价格普遍在15万-30万元,仅限科研、教育等B端场景。

而宇树通过技术创新与成本重构,将四足机器人价格拉低至万元时代,人形机器人R1更以3.99万元的起售价,首次叩开C端家庭与服务市场的大门。

这种降维打击的背后,是宇树对精准把控了技术、成本、场景这铁三角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步:

第一步:选对技术路线,避开巨头封锁

在2016年左右,机器人动力的主流路线是液压驱动,虽性能强大,但成本高昂,开发周期长,且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国际大公司手中。

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另辟蹊径,选择电机直驱技术路线:相比液压驱动,电机直驱成本更低、开发周期更短,且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更适合大规模生产。

凭借这一选择,宇树早期的XDog机器人得以崭露头角,为后续发展奠定技术基调。

第二步:全自研构建壁垒,将成本压缩至行业1/3

宇树科技实现了90%核心零部件及本体结构的全栈自主研发,包括电机、减速器、控制器、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这种垂直整合模式有效解决了机器人行业产业链过长、成本高昂、需求与功能错配、产品迭代缓慢等痛点。

比如自研的M107系列无刷电机,扭矩密度达120Nm/kg,远超波士顿动力Spot的90Nm/kg,同时成本仅为进口电机的50%;

基于强化学习和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运动控制算法,可使机器人实时调整步态,在复杂地形保持稳定运动,误差精度达0.1秒;

而集成的自研4D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及六维力矩传感器,盲区减少80%,实现厘米级环境建模与避障。

通过全链条自研,宇树不仅避免了供应链受制于人,更将整机成本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3,形成高性能、低成本的双重优势。

第三步:场景化产品落地,用需求反哺技术迭代

技术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终将是空中楼阁。那宇树给出的策略是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具体怎么理解呢?

在四足机器人领域,宇树科技的市场拓展策略清晰且高效。最初,公司聚焦于科研教育领域,凭借产品的高性能和高性价比,迅速在国内外AI实验室中获得认可,形成了一狗难求的局面。

随后再拓消费市场,Go1成为全球首款消费级伴随机器人,累计销量5万台;最后渗透到检测、消防等工业场景,进一步扩大了产品的应用范围和市场影响力。

在人形机器人方面,宇树科技同样采用了分阶段的市场策略 :先以表演破圈,像2024年春晚四足机器人A1改装而成的牛犇犇与2024年春晚人形机器人H1转手绢,都引发了很大关注。

再以低价入局(G1定价9.9万元),吸引教育、企业展览等场景的规模化采购,比如2025年,宇树科技中标了中国移动旗下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总金额达1.24亿元。

正是这种场景化的产品思维,让宇树既避开了与传统巨头的正面竞争,又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了从技术到品牌再到用户的正向循环。

从单品爆款走向生态引领

尽管宇树已站在行业潮头,但前路并非坦途。当前,宇树的商业化仍面临两大挑战:

在C端市场,春晚带来的流量红利并未转化为稳定消费力,机器人在消费者心中仍属高科技玩具,市场需求并不明朗。

在B端市场,四足机器人客户集中于科研单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展览展示、年会表演等临时性场景,非刚需的复购率低。

教育领域虽有国家政策扶持,需求激增,但市场仍需进一步深耕;消费领域的展示和服务机器人需求是重点,但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进入家庭;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虽被看好,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刚开始。

目前市面上规模售卖的消费级机器人主要是扫地机器人等非人形产品,人形机器人实际作用存在质疑,市场存在一定过热情况。

人形机器人从教具和表演展示出发,逐渐进入工业、企业和家庭场景,最终成为人类的真正伙伴,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时间。

王兴兴预测,未来几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每年翻一番是可以保证的,如果有更大的技术突破,未来2到3年,一年出货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也有可能。

按照摩根士丹利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将以63%的年增速扩张,2030年存量达25.2万台,2050年或增至3.02亿台(每5人一台);四足机器人方面,宇树已占据全球近70%的市场份额,且随着工业巡检、消防等场景的深化,增长空间依然可观。

对于宇树而言,上市不仅是资本的加冕礼,更是自己从单品爆款向生态引领转型的关键节点。

未来,如果宇树科技能够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资源和机遇,一方面加速技术迭代创新,投入更多资源研发更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灵巧机械臂等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性能,保持在技术前沿的领先地位;

另一方面深耕教育、工业等对机器人有刚性需求的场景,针对这些场景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产品的定制化开发和优化,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渗透率和应用范围。

那么,宇树科技就有望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标志性样本,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巨头财经的思考:价格屠夫即将制定新规则

从2016年创立时的1人团队,到如今千余人规模、估值超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宇树科技的故事,是一部技术突围加持商业务实的成长史。

它用八年时间验证了:在中国硬科技领域,唯有选准技术路线、死磕成本控制、深耕场景需求,才能打破国际巨头垄断,走出一条中国智造的独特路径。

随着IPO钟声即将敲响,这位价格屠夫的下一目标,已经不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定义全球机器人产业的游戏规则。

比如,定义机器人接口标准、通信协议等,使不同厂商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协同工作;比如机器人租赁、共享服务等,推动机器人技术在更多场景中的应用;

再比如利用上市后的资本优势,宇树科技可以进行产业链整合,投资或收购上下游企业,优化供应链,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宇树科技IPO对于其未来行业影响力、企业经营抗风险能力都至关重要。国产机器人赛道,才刚刚热身。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