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03 作者:游乐小编
影视剧《虎啸龙吟》中有一段极具戏剧张力的创作情节:
曹魏君主曹睿追忆亡母甄姬时肝肠寸断,命画师为国中搜寻母亲的容貌留存。然而因缺乏真实参照,画作始终难以捕捉神韵。最终近臣献计:"陛下容貌与太后最为相仿。"曹睿遂着女装命画师摹写,终得魂牵梦萦的慈母影像。
这段艺术加工折射出一个残酷真相:在没有影像技术的年代,时光是最无情的偷窃者。它不仅带走生命,更蚕食生者的记忆,让至亲的音容笑貌在岁月冲刷中逐渐模糊。
2025年8月,前CNN主播吉姆·阿科斯塔完成了一场特殊的Substack付费访谈——对话对象竟是七年前校园枪击案遇难的17岁少年华金·奥利弗。这不是灵异事件,而是生成式AI打造的数字人格。"AI奥利弗"通过分析逝者生前的文字影像,重构其语言模式与3D形象,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数字重生"。
从埃及法尤姆地区的木板肖像,到十九世纪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再到如今的数字人格,人类保存记忆的方式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与前两次跨越千年的缓慢演进不同,从摄影术到数字重生仅用百余年。
古代世界留存面容主要依靠画师技法。中国自古强调"传神写照",明清时期祖宗画像成为巅峰之作。但这些技艺往往专属权贵,普通百姓只能仰仗民间画师的运气。
摄影术的发明改变了游戏规则。1839年巴黎街头那个意外入镜的鞋匠,成为历史上首个被光学定格的普通人。在中国,照相馆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真正走进大众生活,那些身着戏服的全家福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而今,我们正见证第三次记忆革命。商汤科技"如影"技术仅需5分钟视频就能生成逼真数字人。在创始人汤晓鸥逝世后的年会上,他的数字分身完成了一段含喝水动作的十分钟脱口秀,震撼全球。
数字永生带来的不仅是慰藉。《人工智能与身后事》作者Nathan Mladin尖锐指出:"这是科技巨头对脆弱情感的剥削。"当Reddit创始人用AI还原母亲怀抱自己的影像时,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是延续爱,还是阻碍哀伤?
批评者认为,死亡需要完整的心理修复过程。数字重生可能让生者陷入与幻象的永久对话,就像《黑镜》中那位无法走出丧偶阴影的丈夫。更令人忧心的是,这项技术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富人享用拟真度99%的"悲伤机器人",平民只能购买卡顿的廉价版本。
当技术赋予我们"起死回生"的能力时,究竟应该用它来对抗遗忘,还是学会与缺憾和解?这个问题,或许比技术本身更值得深思。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