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 文章内容页

追觅跨界造车:营销噱头还是颠覆性创新?

时间:2025-08-29    作者:游乐小编    

就在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公开调侃“如果想害一个朋友,就劝他去造车”的第二天,汽车行业竟又迎来了一位新玩家。

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宣布进军汽车制造业,首款产品定位超豪华纯电车型,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并计划于2027年正式亮相。追觅表示将长期持续投入汽车业务,目前该项目已组建近千人的团队,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要知道,当前汽车行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威马、哪吒、极越等数十家车企接连退市或倒闭,价格战更是愈演愈烈,行业利润率持续走低。据统计局数据,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为4623亿元,同比下滑8%。今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率进一步降至3.9%。

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环境中,追觅为何仍要选择入局?

争夺下一个超级入口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曾这样解释小米造车的逻辑:“汽车制造的门槛已大幅降低,3万个零部件高度模块化。过去十年,动力电池成本下降80%,未来还有至少50%的降本空间。”

他认为,电动汽车本质上已成为一种“消费电子”产品。智能电动汽车最终将遵循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规律,15到20年后行业进入成熟期,全球前五的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显然,汽车正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超级用户入口。对任何一家有雄心的科技企业来说,这都是不容错过的战略机遇。而造车门槛的降低,更为跨界者提供了入场机会。

于是我们看到,一波又一波的造车浪潮中,不仅有互联网巨头和传统车企,更有家电企业纷纷跨界入局。

美的以零部件供应商身份切入,海尔收购汽车之家,格力拿下银隆新能源,创维推出自有汽车品牌,石头科技创始人昌敬创办极石汽车。

如今,追觅也正式加入战局。从公开信息来看,追觅进军汽车行业并非盲目追风口,而是经过长期谋划的战略决策。

追觅在公告中坦言,造车是一场“九死一生”的远征,但公司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中国拥有全球最成熟的电动车供应链与技术生态。同时,追觅的产品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量领先,深知如何让全球用户为创新体验买单。

更多信息显示,追觅的造车主体为“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责任有限公司”。股权结构上,创始人俞浩通过太空翱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天空无限智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持股80%,砥砺前行企业管理持股20%。生产基地规划设在上海临港新片区,紧邻特斯拉与宁德时代。

目前,追觅的汽车团队规模已近千人。新车量产后将率先投放海外市场,再回归国内销售。招聘信息显示,追觅正在积极招募海外市场、渠道拓展和跨境营销等汽车相关人才。

反共识的追觅,永远在打仗

事实上,进军汽车只是追觅多元化布局的最新一步。这家以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公司,早已将业务触角伸向众多意想不到的领域,每一次拓展都超出行业预期,引发市场热议。

在完成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四大品类布局后,追觅于今年3月涉足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领域,8月又宣布进入无人机和电视市场。追觅称,其目标是成为一家“无边界”的生态型企业。

据了解,除上述业务外,追觅还悄然布局了割草机器人、泳池机器人、擦窗机器人、咖啡茶饮甚至时尚服饰等多个领域。

有内部人士透露,追觅内部设有多个BU(业务单元),负责将创意转化为可落地的商业项目。一旦某个项目显示良好商业前景,便可获得公司资金支持,甚至独立组建团队发展。

追觅创始人俞浩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不赌那1%的小众赛道,而是用‘N+1’的方式做世界经济中那99%的主流业务。”他指出,许多人因惧怕风险而回避大市场,结果导致绝大多数人挤进仅占全球经济1%的小赛道,而另外99%的广阔市场却鲜有人问津。在这99%的空间里,人才和资金的密集度远低于那1%的红海。

对于每一个新进入的领域,俞浩都坚持“要么不做,要么做世界第一”的创业理念。

因此,在外界看来,追觅始终在“反共识”中不断拓展边界,仿佛永远处于战斗状态。不论清洁电器、大家电还是汽车,追觅都延续着扫地机器人时期的“高举高打”策略——通过高比例研发投入,抢占高端市场,获取高毛利回报,再投入下一场竞争。

据了解,随着业务不断扩张,追觅员工总数早已突破万人,成为一家“非典型”的创业公司。可以预见,追觅的“无限战争”仍将继续。进军汽车之后,谁又能猜到,它的下一个新业务会是什么?(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饶翔宇,编辑|钟毅)

热门推荐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首页  返回顶部

本站所有软件都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发邮件youleyoucom@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