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10 作者:游乐小编
当2025年全球潮玩爱好者都在追问"为什么是LABUBU"时,我们或许需要回溯这个IP的崛起之路。从最初吸引年轻人抢购的玩偶,到如今成为拍卖会上的收藏品——今年初代藏品级LABUBU在永乐春拍以108万元成交,这个来自中国的潮玩IP完成了惊人的蜕变。
一个IP的爆红往往充满偶然性。表面上看,LABUBU的成功似乎遵循着标准公式:明星带货效应、社交媒体运营、盲盒营销策略,以及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但深入观察会发现,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今年接连发生的意外事件就颇具戏剧性:先是伦敦门店因顾客争抢LABUBU发生肢体冲突,导致全英暂停销售;随后韩国市场也宣布线下停售——要知道韩国正是泡泡玛特出海的第一站,其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就来自韩国。
更耐人寻味的是全球玩具市场的变局。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玩具意外成为焦点。今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关于"孩子可能只能拥有两个玩偶"的言论登上头条。但如今在TikTok等平台,年轻一代晒出的不再是传统玩具,而是各种LABUBU收藏,那个象征"美国梦"的芭比娃娃正在悄然退场。
作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玩偶,芭比娃娃的兴衰堪称一部文化史。1959年由露丝·汉德勒设计的这个金发玩偶,最初灵感来自德国讽刺漫画角色。它以3美元的定价面世,却在第一年就售出35万个,成为美国消费主义黄金时代的象征。
芭比打破了当时"妈妈娃娃"的传统,塑造了一个独立女性形象:标准身材、梦想职业、自由消费。从家庭主妇到宇航员,从护士到总统候选人,芭比的职业变迁映射着美国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演变。
但进入21世纪后,这个"完美偶像"开始遭遇挑战。其不切实际的身材比例引发青少年焦虑,尽管后来推出不同体型、肤色的版本,仍难掩"白人中心主义"的底色。2024年电影《芭比》的票房奇迹更像是一场文化自省——这部以解构芭比文化为主题的电影收获14.4亿美元票房,却加速了玩偶本体的衰落。
与芭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ABUBU的设计语言:龇牙咧嘴、毛发蓬乱、身材圆润。这个由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创作的精灵形象,以其"怪趣美学"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
2018年泡泡玛特将其推向大众市场后,LABUBU逐渐从潮流圈走向全球。2024年北京泡泡玛特乐园开园,LABUBU成为顶流IP;今年初代藏品拍出天价,更将其热度推向新高。明星效应功不可没:从BlackPink成员Lisa到蕾哈娜,这些KOL的带货让LABUBU突破地域限制。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一热潮:2024年LABUBU所属系列营收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成为泡泡玛特增长最快的IP。其毛绒玩具系列更是一货难求,推动该品类收入增长1289%。
泡泡玛特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创始人王宁最初只是经营校园"格子铺",在遭遇日本IP代理限制后,转向自主孵化IP。通过与香港艺术家合作,依托珠三角成熟的玩具产业链,泡泡玛特形成了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营销的完整闭环。
与美泰等传统玩具巨头不同,泡泡玛特深谙互联网玩法。在TikTok上,#LabubuHaul话题播放量超10亿次;在东南亚,Facebook粉丝群构建起活跃的线上社区。这种"UGC革命"让IP价值呈指数级增长。
目前泡泡玛特海外业务已占总营收近四成,越南工厂的投产更优化了全球供应链。尽管与迪士尼、乐高相比仍有差距,但其展现的文化输出能力,正在改写"中国制造"的刻板印象。
当芭比与LABUBU在同一代人生活中交替出现,这不仅是玩偶的更迭,更是文化话语权的转移。LABUBU的怪趣美学背后,是年轻人对"反完美主义"的集体认同,也是中国企业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新探索。
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当下,谁能把握下一代的情感需求,谁就将掌握未来文化消费的主导权。LABUBU的崛起提醒我们:未来的文化竞争,不再是单一标准的输出,而是多元价值的共鸣。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