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2 作者:游乐小编
今年以来短剧行业最明显的趋势,是短剧演员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短剧的造星能力越来越突出,核心原因是内容本身的大众覆盖度足够广,当演员们有一到两部代表作时,就会形成一定的粉丝黏性,其热度既能带来商务层面的拓展,也会反哺到后续作品的热度当中。
而在这种趋势下,更值得讨论的除了短剧的造星逻辑本身,还有整个行业将如何应对这种变化。
我们关注到,在短剧造星的风潮下,艺人经纪业务已经在短剧行业内部逐渐形成规模,无论是像听花岛这样的头部短剧制作公司,还是MCN机构和传统的长剧公司,都开始围绕短剧演员摸索新的业务模式,以将短期内迅速提升的知名度,转化为更具现实意义的商业价值,并服务于演员未来的长线发展。
同步发生变化的,还有演员们的心态。当聚光灯开始越来越多地照过来时,他们也要开始学着与粉丝们相处,在提高自身职业认同感的同时,在飞速变动的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更深层的变化在于,当演员开始成为短剧生态的核心资料后,会给行业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成熟的演员面孔能显著提升项目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并为制作公司带来新的商业可能性;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核心演员的趋势,冲击了短剧行业内部高度去中心化的创作生产模式,这是短剧行业高速更新的底层,一旦资源集中,就会带来成本提升,甚至可能重蹈长剧市场因“天价片酬”而僵化的覆辙。
短剧的蓬勃发展,为演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生长路径。但「一夜爆红」的神话在娱乐圈并不罕见,如何承接好这些关注度,从底层开始搭建更成熟的艺人运营体系,让短期热度能够成功转化为长线资产;如何在利用演员价值提升项目成功率的同时,将演员融入到自身的生态闭环中,是整个行业都需要思考的命题。
以原班人马出演的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第二部于上周五正式上线,延续前作的热度,该剧成为红果第一部上线首日热度值破亿的短剧。饰演女主角「太奶奶」容遇的演员李柯以,成为短剧演员「飞升」的又一成功案例。
在这部短剧里客串出演的男演员曾辉,也是当下短剧市场炙手可热的演员,和柯淳、何健麒、马小宇三位男演员共同被网友称为「短剧F4」。今年年初,曾辉登上了《FUNNY》杂志2月刊的封面。
在短剧领域内走红的演员,有很多都与曾辉和李柯以的职业路径相类似:意外地得到了出演短剧的机会,在拥有一部热度较高的代表作后,实现了大众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同步提升。
李柯以的入行时间并不算久。最初是经朋友介绍,客串了剧情号姜十七中的一个小角色。直到去年6月底开始才正式全身心投入到短剧拍摄的工作中。
曾辉也提到,他是「阴差阳错」才进入这个行业。从模特做起,也当过替身,拍过很多小角色,慢慢地才演到了男主角。第一次拍戏的时候,连机位是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会找角度。每次在片场,他都会和很多人聊天,「场务大哥、录音师,我都会想跟他们聊两句,想更了解这个行业。」
另一类短剧演员,是从长剧转型而来。《破晓》的女主角赵佳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辗转跑了很多剧组,也参演了《法医秦明之无声的证词》等长剧。2024年,赵佳在朋友圈看到了听花岛的演员招募消息,自己投了简历,转型为短视频博主。在接连主演了几部短剧后,她拿到了2024年的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微短剧全球峰会活动的年度最佳女主角。
从长剧转型到短剧,在赵佳看来是「顺其自然」。「我愿意相信市场和观众对我的评估和定位,他们觉得我适合短剧,那一定是我作为演员能呈现最好表现的位置,我就先把这件事做好,多积累一些经验。」
虽然成长路径有所不同,但在进入短剧演员的序列并「一夜成名」后,新的挑战才刚刚开始。面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如何处理与粉丝之间的关系,平衡自己的工作状态,是他们要学习的重要一课。
最多的时候,李柯以有18个粉丝群,因为她这半年一直在组里,没有精力和每个群的人互动,所以解散了几个。「这样也更方便大家互动,我希望他们能在粉丝群里以我为媒介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进步。」
短剧之所以有如此强的造星能力,本质正是因为开始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正如赵佳所言,「明星出自哪里,都是由观众决定的,观众在哪,星就在哪。」而短剧的星粉生态又与长剧影视演员有所不同,他们在短视频的语境下成长,与大众的关系天然更密切,也更在乎观众的意见和评价。
几位演员都提到,他们会经常关注网友的评论,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又因为短剧的整体周期较短,因此这些反馈会更快地被吸收和呈现在下一部作品中。无论是建议还是鼓励,在赵佳看来都是有价值的。「我也非常想了解观众,他们是以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剧?我们作为影视创作者,应该更贴合观众视角地去思考创作内容。」
很多评论也都对他们有实际性的帮助。曾辉说,「有的观众说,觉得我的走路姿势要再挺拔些,还会让我参考别的演员去学习,对我来说都是有帮助的,我会在下一部戏里更注意这一点。」李柯以也是如此,以前有观众提到她的嘴总是闭不上,她就会有意识地在拍摄时进行自我控制。
而在因为一部戏实现知名度的拓宽后,来自粉丝的支持,又会成为短剧演员们获得职业满足感的重要来源。
在凭借「太奶奶」一角走红后,最让李柯以开心的事情是,「以前夸我的人,都是说我长得还不错,现在有很多评论说我演技越来越好了。」粉丝的认可构成了李柯以在这个行业内继续奋斗的源动力。在前年10月拍完第一部戏后,因为收获了第一批粉丝,她才最终下定决心正式踏上短剧演员的道路。
曾辉主演的第二部短剧《厉总,您找错夫人了》,也被他看作是职业生涯重要的转折点,「拍了这么久的戏,终于被大家认识了,就发自内心地觉得开心,也会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当「短剧造星」成为难以忽视的趋势,需要快速响应种种变化的不止演员,还包括制作公司、MCN机构、平台、品牌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其中,公司成为最重要的一环。作为短剧行业内的头部制作公司,听花岛目前已经签约了十几位短剧演员,包括曾辉、韩雨彤、赵佳、王道铁、李柯以等等。MCN公司麦芽成立了演艺经纪板块,长剧头部选角公司CDHOME也成立了面向短剧演员的新部门「横竖有戏」;欢娱、柠萌、壹心、唐人等多家正在发力短剧业务的长剧公司也纷纷入局,将短剧演员作为培养新人的通道之一。
从艺人的角度看,与公司签约是自身职业发展的保障。比起单打独斗,由公司出面去进行项目和商务资源的对接,不仅会帮演员分担一部分工作压力,也更符合行业运转的规则。
李柯以和听花岛早在拍剧情号时就有所接触,合作了两三部短剧,才最终决定签约。成为听花岛的签约演员后,李柯以最大的感受是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拍戏上了。「因为大家帮我分担了很多工作,最辛苦的就是我的经纪人,他每天都要看好多本子,还要负责对接前后期的很多事情,以前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做。」
以公司为中间环节,演员们也能获得更多机会。赵佳提到,公司会给予演员们很多不同的项目,也会根据演员各自的特点去匹配更合适的角色。「我可以在这个相对来说求职不那么稳定的行业,感受到一种安全感。」
听花岛的商业化负责人郭庆帅提到,公司内部的所有业务板块,包括商业化部门在内,都是服务于剧集项目的。「观众之所以喜欢这些短剧演员,也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所以我们一定是以作品为优先,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后,再去进行一些商务层面和经纪层面的、更偏向于艺人经纪公司形式的管理方式。」
「短剧造星」的路径被证实,除了粉丝文化的形成外,就是商务能力的加持。
在郭庆帅看来,短剧演员之所以被品牌关注到,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其一是演员们本身在大众层面有了热度;其二是因为今年整体的市场情况不是特别好,品牌倾向于寻找新的商业化模式,短剧演员成为试水的新方向。
另外,品牌的投放策略也由于整体预算的下调发生了变化,比起启用成本更高的艺人为品牌背书,现在的品牌更倾向于稳妥的、能获得即时收益的合作模式,在短期内为品牌带来明显的增长。因此,和与C端用户联系更紧密、配合度也相对更高的短剧演员合作,成为品牌探索商业化玩法、获得快速回报的新尝试。
听花岛过去的商业化板块更倾向于服务旗下签约的达人,对待短剧演员商务的态度相对谨慎,大概是在今年年后才开始有所动作。在接洽商务时,也会将达人和短剧演员进行职业路径上的区分,一方面要匹配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选择粉丝群体更接受的推广形式,并与演员本人的长期规划进行协同合作。
而在头部短剧演员的商务能力得到证实后,对于群体的商务价值也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郭庆帅提到,在最近接洽的品牌中,既有带着明确意向、询问特定演员是否有档期的品牌,也有品牌根据预算来找公司进行符合需求的艺人推荐。
不过,由于这股风潮起得太猛烈,更适合短剧行业的艺人经纪模式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身处在上游的公司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中。
在老牌经纪公司里,短剧演员和长剧演员需要做区分,而在短剧公司中,其又需要和短视频达人在运营模式上做出差异化。目前围绕短剧演员的一系列经纪业务,都是以公司基因为基础,在长剧演员或短视频达人的基础上进行动态调整。
郭庆帅也坦言,现在短剧演员的商务还没有形成遍地开花的情况,他们也在探索,如何为演员们制定后续的计划,以继续提升其商业价值,同时和品牌探讨针对短剧演员的新的合作方式。「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先在听花岛内部建立起一个相对比较正规的体系,也希望能为整个行业提供更深层次的带动作用。」
短剧行业瞬息万变,爆款剧集的周期很短,新人涌现的速度也更快,演员格局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将短期热度转化为可沉淀的长线资产,才是从演员到公司都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身处其中的演员们,最能意识到这种危机感。短剧的播出周期短、数量多,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短剧男女演员的榜单每周都在刷新,竞争极其激烈。比起短暂的榜首位置,衡量短剧演员更重要的维度是「爆款率」,也就是能证明其热度具备延续性的能力。「与其关注榜单,不如多看看市面上还有什么好的剧本,赶快进组。」赵佳开玩笑地说。
演员们对于排名的想法都很类似。在李柯以看来,第一名本身不是很重要,因为榜单是「阶段性的」,这个行业里的所有演员都很努力,她只是因为一部剧被大家看到了。更重要的是「以后的作品一定不能比这次的差,要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东西」。
曾辉也提到了「阶段性」的概念。「榜单反正天天都在变,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好地演戏,争取再上去。当然上不上这个榜单,对于我们演员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诠释好角色。我觉得观众的评价和喜好是最重要的,好好去演,才能收获大家的肯定。」
而站在公司的角度,则更需要对行业的整体生态有更充分的了解,以帮助演员做出最好的判断,特别是对于已经有名气的演员来讲,后续的项目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热度能否延续。
李柯以说,现在她的团队在选本方面会比过去更严格,因为「不希望给大家带来重复性的东西」。郭庆帅的态度也是如此,从商务的角度看,只有短剧演员们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细水长流。
「短剧造星」从偶然现象变为可复制的路径,标志着短剧行业生态的一次重要升级。这意味着短剧在质量上实现了精品化的提升,也在大众层面撕掉了过去偏负面的舆论标签。
虽然短剧在内容生产逻辑和星粉生态上与长剧都有着诸多不同,但身处其中的演员和制作公司们都在快速适应并塑造着新的规则,以推动短剧成为一种更成熟的内容形态和人才孵化渠道。
在这个过程中,短剧演员们也慢慢地开始拥有了更强的职业认同感。在短剧刚刚兴起之时,大众对其的印象还是与短视频处在同一个序列中,难免面临一些争议,演员们也缺少「职业感」,而随着行业的规范化和整体内容质量的提升,很多演员都开始以职业演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我对这个行业开始是没有那么敬畏的,也是经历了逐渐接受、理解、成为的过程。」李柯以说,「当我真的想要把它当成我的事业好好去做的时候,我会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也希望每一部剧都比上一部剧有进步。」
曾辉的想法同样很简单,「我们短剧行业的更新迭代是非常快的,我的目标就是能在这个行业一直拍下去,去演绎不同的角色,不辜负喜欢我的朋友们,就够了。」
与此同时,经纪公司也在加速规范化进程。郭庆帅提到的「建立正规体系」正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这意味着从选角、培训、项目规划到商务接洽,围绕短剧艺人的服务链条都正在细化,尝试将长剧经纪的成熟经验与短剧的独特属性相结合。
而短剧行业竞争激烈的现状,客观上也成为演员们沉淀自我的催化剂。演员们开始主动寻求演技的突破和角色的多样性,公司则越来越意识到,唯有通过体系化运营保障演员的稳定输出和正向发展,才能在快速轮替的市场中留住核心人才。大家的共同目标已从「制造爆款」转向了「打造能持续制造价值的作品」。
因此,「短剧造星」的下一步,不是对单点爆款的追求,而是要构建起一套贯穿人才孵化、内容供给、商务探索的系统性能力。造星证明了短剧作为一种内容形态的价值,而如何将短期热度沉淀为真正的长期资产,才是行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2021-11-05 11:52
手游攻略2021-11-19 18:38
手游攻略2021-10-31 23:18
手游攻略2022-06-03 14:46
游戏资讯2025-06-28 12:37
单机攻略